爱上海

视频拍摄制作公司

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区别

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区别

专题片:呈现一个事实;

纪录片:解构一个事实。

专题片与纪录片的边界问题是国内学术届和业届一直争论的一个话题,既然争论,那么显然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只能参考。

一、纪录片边界问题

纪录片的边界问题即如何定义纪录片的问题,这个问题先发生在西方,但却呈现出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西方的纪录片边界问题主要探讨的是纪录片与虚构类艺术如电影等这些类型的区别,而由于中国的特定政治文化背景、电视台的创台架构等,导致中国的纪录片与非虚构艺术泾渭分明,却常常引起与专题片的混淆。

二、纪录片的时代背景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拍摄于1911年的《武汉战争》,由上海的一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朱连魁拍摄,记录了义军与清军交战的若干场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诞生了一批记录战争的纪录片,如《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8)、《上海战争》(1993)等,可以说,中国纪录片自诞生以来就承载着极强的社会功能,记录战争事实、呼吁救亡启蒙、鼓舞军民士气。

解放后,中国纪录片开始全面学习苏联。1949年,中央电影局邀请25位苏联专家,帮助拍摄“四大战役”,经毛泽东、斯大林审阅后上映,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民的胜利》。在此之后,中国与苏联在纪录片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新闻电影纪录片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内容以歌颂建设、模范人物为主,完全符合列宁对苏联电影的指示“形象化的政论”这一要求。

文革开始,纪录片更是与政治宣传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之后,电视媒介迅速崛起,为大型纪录片的流行提供了媒介支撑。歌颂中华大好河山的纪录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如《话说长江》、《丝绸之路》(被禁的在此不提)。

与此同时,部分纪录片创作者开始提出一种全新的创作思路,即纪录片拍摄为何一定要构架一个“大而全”的故事,“小而美”不也是一种解题思路?在此理念下,《沙与海》(1989)、《藏北人家》(1989)应运而生,它们以记录底层、边缘的小人物为主要内容。

至此,相对多元的纪录片格局出现了,人们才开始更多地探讨,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三、中央电视台的创台架构

中央电视台的创台架构最初设立:文艺、体育、新闻、电视剧、专题部五个部门,可见国家对于专题这种形态的重视,也可见这种形态涵盖范围有多广阔。

专题形态的特点:

1、专题节目是第三人称

2、强故事形态

3、因果逻辑的单线形态

4、专题就是架构故事➡️专题的逻辑就是故事逻辑

这就是对于专题片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将其简单总结为:呈现某种事实,典型的有政论片、人物传记、科教片等。

四、纪录片的解构特点

呈现与解构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带有个人观点和情绪(当然,完全不介入是不可能的,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即将导演观点和情感最小化),而后者会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将司空见惯的事实以罕见的个人视角剖析开,呈现出被人忽略的某些真相或生活的本质。

写到这里,我几乎立刻想到张以庆的《幼儿园》。几乎人人都上过幼儿园,但很少有人会思考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会带来什么影响。这就是一部典型的纪录片,导演从这个极为普通的视角切入,却带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

以上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点点思考,部分内容有参考赵曦老师的《真实的生命里——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一书。

电视编导

19人赞同了该回答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这是百度的答案,我的经验是,在拍摄纪录片时,摄影机是第三者的眼睛,忠实记录现场发生的一切,不干预,不参与。理论上要绝对的中立,但现实很难做到。纪录片导演的价值在于重组片段,形成观点。给你看的一定是真实的,但不是真实的全部,实际上也没有真实的全部。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

简单的说,中央10套播出的基本都是专题。专题片先有一个核心,所有的素材取舍都是为了突出核心,也都是为核心论点而服务。

视美文化深耕影视行业20年,专业致力于企业宣传片、企业微电影、企业微视频、城市形象宣传片等视频的策划、拍摄及制作,以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相关推荐: 天津 |益阳 |郑州 |十堰 |南阳 |广西 |鹰潭 |宣城 |鞍山 |山西 |惠州 |黑龙江 |

北京 成都杭州 重庆 武汉西安 苏州 天津南京 长沙 郑州东莞 济南青岛 沈阳 呼和浩特 合肥佛山 无锡宁波 昆明 大连福州 厦门 哈尔滨温州 南宁 长春泉州 石家庄 贵阳南昌 金华 常州南通 嘉兴 太原徐州 惠州 珠海中山 台州 烟台兰州 绍兴 海口扬州